1991年12月25日,苏联的国旗缓缓降下,克里姆林宫的屋顶上空空如也,戈尔巴乔夫站在电视前宣布了苏联的正式解体。曾经横扫全球的红色巨人,就此崩塌。对这段历史的解读,学者们形成了两大派系:一种认为苏联解体是内因主导的,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误为根本原因;另一派则强调,解体的幕后推手是美国,特别是在1953年冷战初期,国务卿约翰·杜勒斯提出的“和平演变”战略,发挥了决定性作用。 然而,我认为,苏联解体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,复杂且难以用单一原因来归结。进入戈尔巴乔夫时代,苏联面临着内忧外患,正如常言所说,“屋漏偏逢连夜雨”,灾难总是接踵而至。
回望1946年,二战刚刚结束,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“铁幕演说”,吹响了冷战的号角。英国在这一历史背景下,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,冷战实际上可以视作英国的“盎格鲁-撒克逊文化圈”和苏联的东斯拉夫文化圈之间的世纪对决。那么,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,撒切尔夫人主导的英国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?西方又如何一步步引导苏联走向解体的深渊呢?
展开剩余87%从英美对撒切尔夫人的评价中可以窥见端倪,至少在盎格鲁-撒克逊文化圈内,铁娘子的名声极好。基辛格甚至称赞她为一位伟大的首相,一位杰出的女性,是美国可靠且坚定的盟友。而在俄罗斯,撒切尔夫人去世后,俄罗斯人将她视作“苏联与俄罗斯的可尊敬的敌人”,尽管如此,抛开敌对情绪,撒切尔夫人依然被公认为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。
撒切尔夫人于1979年成为英国首相,这一年,苏联入侵阿富汗,支持越南进攻柬埔寨,身处冷战中的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使得西欧国家感到极大的威胁。1981年,苏联以50万军队举行的阅兵仪式让世界震惊,向全球展示了其雄厚的国力。然而,当时多数欧洲国家选择了缓和策略,生怕触怒苏联,而撒切尔作为英国的首位女首相,却选择了强硬路线,从此“铁娘子”的绰号流传开来。那么,为什么撒切尔坚决与苏联对抗呢?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敌意,实际上并非源于对其公有制、集权体制或者人权问题的关注,而是因为,苏联的强大制度优势威胁到了英国的经济利益,尤其是其海洋霸权的根基。
撒切尔的首要目标是“削弱”苏联,并确保苏联不会统一或主宰整个欧洲。具体来说,撒切尔坚信,强大的苏联势必会把英国排挤出全球市场。英国一向采取的是“大陆均势”策略,反对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在经济和军事上独占鳌头,而美国在大西洋另一端,距离过远,不能直接威胁到英国。唯有苏联,凭借其庞大的资源和迅速增长的GDP,成为英国无法忽视的强敌。
撒切尔夫人充分了解英美的地缘政治利益,通过一系列精准的政治运作,开始加速苏联的崩溃。在这一过程中,她联合美国总统里根,设计了一个从多方面入手的连环陷阱,涵盖了制度、文化、经济和军事等多个领域。撒切尔以美国国务卿约翰·杜勒斯的“和平演变”计划为蓝本,再结合里根的高超演技,她带领英国将这个阴谋推向了新高。
英国发现,苏联的软肋主要有三:一是宪法上的漏洞,允许任何加盟国脱离苏联,二是由沙皇俄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大国沙文主义,导致不同民族之间的不和谐,三是苏联领导人信仰动摇,缺乏足够的政治决心去抵挡西方的影响。撒切尔的智囊团在深度分析后,锁定了戈尔巴乔夫作为突破口,并加大了对其的接触和影响。
1984年2月,撒切尔夫人亲自前往莫斯科参加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的葬礼,并与戈尔巴乔夫首次见面。戈尔巴乔夫虽然还未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,但撒切尔对他表示了格外的热情和尊重。1984年12月,撒切尔破格邀请戈尔巴乔夫和他的夫人访问英国,并给予他们盛大的接待。在长达五小时的午宴中,撒切尔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她对共产主义的反感,而戈尔巴乔夫则开玩笑说自己并没有来劝撒切尔加入共产党。气氛因此变得轻松和融洽。
撒切尔夫人深谙心理学,通过一次思想上的激烈碰撞,她与戈尔巴乔夫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不少。她的战略眼光远不止如此,撒切尔夫人的团队已经在戈尔巴乔夫身上发现了他的性格缺陷:轻信他人,缺乏谨慎,极度追求虚荣,且与苏联的许多高层关系良好,这使得他成为“和平演变”计划的最佳执行者。
随着戈尔巴乔夫逐步上台,撒切尔推动了美国总统里根与戈尔巴乔夫的第一次会谈,并设计了让苏联陷入军备竞赛的策略。通过里根的“星球大战”计划,苏联的军事开支急剧增加,使其经济陷入困境。与此同时,撒切尔和里根还通过推动“新自由主义”经济理论,诱导苏联走上了错误的改革道路。这一切的目的,便是让苏联自内而外崩溃。
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。经济困境使得他不得不寻求外部帮助,而撒切尔和里根的所谓“友谊”与“合作”,实际只是进一步加剧了苏联的危机。在“新自由主义”和“民主改革”思想的影响下,苏联民众也开始产生动摇,最终导致了社会和政治的动荡。
当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与西方的接触来改变局势时,他无意中将苏联推向了深渊。美国和英国趁机向苏联内部输送了许多反对派人物,尤其是叶利钦。叶利钦的崛起,为苏联的最终解体埋下了伏笔。随着叶利钦在1991年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总统,苏联的解体似乎成为不可避免的命运。
1983年里根提出的“星球大战”计划,背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,意在通过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的经济,而这一切,正是撒切尔与里根精心策划的“阴谋”结果。最终,戈尔巴乔夫急于改革的动机,成为了苏联解体的导火索,而西方的“民主自由”理念,也让苏联从内部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痕。
苏联解体后,撒切尔的政治智慧与冷酷手段被历史所铭记,但她的孤独也随之而来。晚年,她因中风患上老年痴呆症,在孤独和凄凉中度过了余生。2013年她去世时,英国为她举行了隆重的国葬,但她依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同,特别是俄罗斯人。对于她在苏联解体中扮演的角色,俄罗斯至今心有余悸。
最后,撒切尔所塑造的这一历史局,始终令人深思——“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”,这是她在冷战结束后,所带给世界的警示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门户网址,股票在线开户正规平台,东莞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