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
7月1日,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。会议指出,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,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,更加注重高效协同,更加注重产业更新,更加注重人海和谐,更加注重合作共赢。
南沙地处湾区之心、南海之滨,是“千年商都”广州通向海洋的唯一通道,拥有深水良港和绵长海岸线,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,承载着广州拥抱海洋经济、向海图强的发展雄心。
聚焦“五个更加注重”贯彻落实,南沙正迎来前所未有的“蓝色机遇”。即日起,围绕海洋科技、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、航运枢纽、海洋牧场、海洋生态、滨海文旅等六大方面,南方日报南沙新闻部、南沙区融媒体中心、大湾区(南沙)国际传播中心一部两中心推出“湾区之心 蓝色脉动——南沙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巡礼”全媒体宣传报道,全面挖掘展示南沙经略海洋、向海图强的禀赋资源及最新发展成效。敬请垂注!
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《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》首次提出,推动海洋科技力量集聚,将南沙打造成为我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。
从万米钻探的“梦想”号启航,到冷泉大科学装置破土而出;从可燃冰开采技术的不断突破,到国产深海机器人首夺国际订单……
三年来,南沙深耕科学发现,为海洋科创注入创新“源头活水”;加快产学研用协同转化,激发海洋产业“向新力”。
依靠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,南沙加快积聚海洋科创资源,积极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,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呼之欲出。
1
在地球地壳和地幔之间,存在着一个界面——“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”(以下简称“莫霍面”)。唯有突破莫霍面,才意味着真正深入地底。
长期以来,科学家一直试图打穿地壳,向地球内部进军,探索更多的地球奥秘。
20世纪50年代末,美国启动了“莫霍面钻探计划”,目标是钻透莫霍面,揭开地幔的秘密。但60多年过去了,至今没能实现。
如今,随着一艘船的出现,人类的这一科学梦想,有望从南沙起步,一点一滴走进现实。这艘船的名字,恰好就叫做“梦想”号。
去年11月,“梦想”号在南沙建成入列,是我国首艘完全自主设计研发的超深水钻探船,配备了国际领先的新一代全海深超深水钻采系统,可满足大洋钻探取心和深海资源勘探等不同作业需求,最大钻深可达11000米。
“梦想”号将立足南沙,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际大科学计划中的大洋科考钻探任务,推动地球系统科学变革。
在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实验室(广州)主任张偲看来,对一座城市而言,布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,才能在科创领域抢占制高点,在产业长远竞争中拔得头筹,海洋科创亦是如此。
2月28日,首个海陆结合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(大科学装置)——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项目(下称“冷泉装置”)在南沙启动建设,帮助南沙实现大科学装置从“0”到“1”的突破。
冷泉装置将科研人员送至2000米的深海进行持续30天的实时观测,并把海底实验搬到陆地开展模拟实验研究,从而搞懂冷泉生态系统发育机制,并解决“可燃冰”的绿色开发等难题,服务“海洋强国”和“双碳”战略目标。
国之重器起南沙,从“浅蓝”挺进“深蓝”,南沙加速积聚海洋创新资源,打造全球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——
以南沙科学城为主阵地,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(广州)、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、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、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等一批海洋科技创新力量已陆续入驻南沙,将扮演中国海洋科创“引领者”甚至是“颠覆者”的角色。
此外,南沙还建成我国首个大洋钻探岩心库,有力地推动水合物资源勘查与试采、海洋资源开发及大洋钻探等重要科研项目的成果产出,并支撑深海深地国际大科学计划在广州落地实施。
位于龙穴岛的南沙科考码头也在去年建成投用,是国内首座深水科考专用码头,也是国内最大的科考船专用码头,将成为我国开展大洋科考合作和深海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设施。
2
追寻科学的真理,不仅为了探索未知,亦是为了造福社会。
中国南海,当气体从海底深处喷涌而出,海面之上跳跃的蓝色火焰正在“唤醒”来自深海的巨大能量。这个能量就是俗称“可燃冰”的天然气水合物。
根据测算,中国的可燃冰储量达800亿吨油当量,相当于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2倍,对于我国优化能源结构、保障能源安全意义重大。
南海可燃冰开采,南沙将成为关键节点。
2017年和2020年,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成功完成了两轮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,实现了从“探索性试采”向“试验性试采”的重大跨越,增强了我国深海探测与开发能力。
目前,南沙建设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。该中心获批以来,已攻关近海底高精度探测技术等近20项关键技术,自主研制了保压取心等十余项关键核心技术装备。
与此同时,海洋科技领域的创新链和产业链,正在南沙加速打通。
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,水陆两栖机器人进行“水下火炬传递”的一幕惊艳世界。中科灵鲛(广州)海洋科技有限公司(下称“中科灵鲛”)的创始人、总经理刘鑫宇是该机器人研制团队的一员。
得益于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的培养以及南沙浓厚的科创氛围,刘鑫宇创立中科灵鲛并在年初签约进驻南沙留创园。目前该企业正在完善第一代水下机器人产品“灵鲛S”,近期将下水开展相关业务并面向市场推广。
运营仅2年,南沙企业深海智人(广州)技术有限公司击败英国、荷兰、挪威等国的行业巨头,成功斩获阿联酋电信集团旗下海底光缆承包商的订单,今年将向中东交付一台价值近千万美元的深海机器人Phoenix 600(凤凰座 600)。这是中国深海机器人首次实现商业化出口,标志着国产高端装备在全球海洋科技赛道上实现“零的突破”。
去年12月,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(大湾区)、粤港澳大湾区场景创新中心在南沙揭牌成立。
依托两大平台,南沙正积极开展“飞海”等区域海洋产业合作模式研究,加快建设船海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及海洋装备产业园空间载体,打造全国可燃冰研发和商业开发总部基地,组建海洋产业基金,建立深海产业联盟、城市联盟,推动海洋领域各单位技术、场景、资本合作开放,加快深海资源商业化开发进程。
“啃硬骨头,要敢于坐冷板凳,需要长期实时观测、无数次模拟验证。”张偲表示,可燃冰开采技术的突破,需要长远的眼光、持久的耐心和沉稳的定力。
在他看来,南沙在海洋科创领域具备这样的胸襟和视野,这也是他扎根于此的动力。
统筹/撰文:任燚
策划:黄少宏
配资门户网址,股票在线开户正规平台,东莞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