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众网记者 魏俊怡 胡中喆 吕磊 西藏白朗报道
三十年接力,“一棵菜”改变一座城。自1995年首批援藏干部踏上雪域高原起,济南援藏便以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的韧劲,将蔬菜种植技术从齐鲁大地播撒至年楚河畔。三十年来,一批批济南援藏干部人才薪火相传、倾情奉献,用智慧与汗水助力白朗从“高原无细菜”走向“西藏菜篮子”,书写了一段跨越山海、情满雪域的援藏佳话。
青藏高原的春天,从前是寂静且单调的——皑皑雪山之下,广袤大地上似乎只肯生长土豆、萝卜、白菜这“老三样”。然而,一场跨越近四千公里、绵延三十载的“绿色牵手”,让这片海拔近四千米的土地,迎来了属于自己的“春天”。
从6座试验性的土坯大棚,到1.74万亩现代化种植规模,近2000座现代化温室星罗棋布;从牧民一个月难觅青绿,到如今餐餐有鲜、四季果香——济南十一批援藏干部与白朗人民一起,以一棵菜、一群人、三十年的矢志坚守,共同书写了一段关于生长、温暖与希望的感人故事。这是一场跨越山海的深情接力,更是一部镌刻在青藏高原上的民生史诗。
白朗县彭仓村的蔬菜大棚整齐排列在高原之上,成熟的蔬果,酿出共同富裕的琼浆。
缘起——
六座土坯棚,和一群不信“高原种不出春天”的人
78岁的“波拉”边巴顿珠,如今仍时常踱步至村头的温室大棚区。
这里是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,西藏首个依靠蔬菜种植跻身“万元村”的地方。但在老人的记忆里,1998年前的彭仓,“连一棵新鲜的青椒都见不着”。
“那时候全村只有6座土坯垒的温室,还是济南援藏队试建的。老百姓不信能种出菜,更不信能赚钱。”边巴顿珠抬手比画着,“我当时是村支书,心想再难也得试试,就带头包下两座。”
彭仓村老支书边巴顿珠接受大众网·海报新闻记者采访。
他描述的“旧时光”里,白朗人的餐桌只有土豆、萝卜、白菜“老三样”,许多牧民一辈子没吃过绿叶菜。高原苦寒,冻土期长,传统认知里,“西藏种不了细菜”。
但从济南来的援藏干部,偏不信这个“不可能”。
1995年5月,首批援藏干部踏上雪域。了解到这一情况,他们立下誓言:“必须让藏族同胞吃上新鲜菜!”
没人能想到,这一句承诺,竟延续了三十年。
扎根——
从“不肯种”到“抢着种”,一棵菜如何“唤醒”一片土地
转变,并非一蹴而就。
“一开始我们手把手教,群众远远站着看。”白朗绿色蔬菜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骨干达娃罗布回忆。这位1998年入职的藏族汉子,后来成为济南援藏专家张际明的得意门生。
“‘老张’教我们育苗、控温、防虫,我们再去教农户。那时,很多人都摇头:‘祖辈放牧种青稞,搞什么大棚?’”
“老张”的徒弟达娃罗布接受大众网·海报新闻记者采访。
他口中的“老张”张际明,来自历城区唐王镇东张村,一位深谙蔬菜之道的农技专家。2000年,应援藏干部邀请,他带着妻子奔赴白朗,开启了在“第二故乡”的坚守和耕耘。
高原强烈的紫外线晒裂了菜叶、一场洪水冲垮30座大棚……困难接踵而至,张际明与援藏干部们咬紧牙关重建:“来了就要干出个样!”
当边巴顿珠第一批大棚里的黄瓜、西红柿熟透时,红绿果实第一次在高原阳光下发光时,村民们聚拢来看热闹,却异口同声地惊呼:“真的种出来了!”
更震撼的是经济账。
村民琼达一大早便前往大棚查看蔬果长势。
57岁的琼达是早期种植实验大棚之一:“以前边种地边打工,月入千元都难。现在,我家五座棚,一年净收入十万块。”他咧嘴笑,“孩子上学、新房装修,都靠这些菜哩。”
如今彭仓村已有174座大棚,大棚里,车厘子、草莓、西瓜、西兰花等高原特色蔬果挂满枝头。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.97万元,曾经的贫困村,成为西藏乡村振兴的样板。
绽放——
海拔4500米上的“菜篮子”,让温棚成为健康工程
如果说彭仓村是规模化产业的典范,那么者下乡“东三村”(聂仓村、那堆村、珍木则村)的故事,则浸润出心贴心的温度。
聂仓村牧民旦增,在济南援藏工作组的援助下,在房前建起一座近10平方米的小温棚。“以前一个月才吃一次菜,现在顿顿都有。”他搓着手,“昨天还给孩子炒了一盘青椒肉丝——他以前不常吃蔬菜的。”
聂仓村家家户户建起“小而美”温棚,牧民们顿顿都可吃上蔬菜。
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牧区,蔬菜曾是奢侈的代名词。第十一批济南援藏工作组经过深入调研,精准推出“小而美”温棚计划:牧民出500元,援藏资金补1000元,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建小棚。同时,配套提供全程种植技术指导,确保“建得好、种得活、长得好”。
于是,座座银色温棚如珍珠散落高原,种出上海青、番茄、陇椒等十几种菜。自此,牧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品尝到新鲜、绿色蔬菜,饮食变得更加健康、营养,蔬菜也成为他们招待客人的首选。
援藏干部徐延熙向记者介绍小温棚建设情况。
第十一批济南援藏干部、白朗县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徐延熙告诉记者:“这不只是‘菜篮子’,更是‘健康工程’。未来,我们将针对白朗县偏远高海拔乡镇的实际情况,引导牧民继续推广小温棚建设,并不断巩固和扩大帮扶成果。”
壮大——
三十载接力,从“老三样”到50多个品种,一片绿叶背后的济南印记
三十年,
白朗的变化,蕴藏在数字里:
温室大棚从6座到1962座;
蔬果品种从3种到50多种;
年产果蔬从零到6.9万吨;
产业产值从无到有,达至3亿余元……
但比数字更动人的,是人的成长与变化。
技术员达娃罗布,二十年间每年都会赴山东学习,引进了垛石番茄、曲堤黄瓜、仁风西瓜等优质品种。“每次带回种子,先试种再推广。老百姓都说,‘达娃的菜,好吃又好卖’。”
白朗县的辣椒已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。
藏族小伙小达娃,不仅从老师那里学精了种植技术,还学会了建设防风大棚、安装特种棚膜。“现在不管冬天风多大,我们的棚子都能扛住!”
从第九批援藏干部投资改造连栋温室,到第十批援藏干部推进智能化管理系统,再到第十一批援藏干部推出“小而美”温棚计划……三十年来,一批批济南援藏干部,把“白朗蔬菜”写进任期目标,接力续写“一棵菜的帮扶史诗”,折射出深厚的山海情谊。
回响——
菜园子连着心窝子,一棵菜如何串起两地情
在日喀则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里,蓝宝石葡萄、白朗西瓜、各色花卉争奇斗艳。这座占地1528亩的现代农业园,建有133座温室大棚和2座智能玻璃温室,构成了完整的高原农业产业体系。
白朗县政协副主席、巴扎乡党委书记滕斌动情地说:“三十年来,济南和白朗,早已不是帮扶与被帮扶的关系,而是手牵手、心连心的亲人。”
座座银色小温棚在高海拔村庄熠熠生辉。
而在百公里外的者下乡,牧民们开始用自家种的萝卜炖羊肉待客。“以前客人来只有糌粑,现在能炒几个青菜了。”旦增说,“觉得日子更有滋味了。”
白朗县委书记普布石达说:“济南援藏帮助我们培育壮大了高原特色果蔬产业,从最初的试验种植发展到如今近两万亩的种植规模。未来,‘全国蔬菜看寿光、西藏蔬菜看白朗’的品牌会擦得更亮。”
记者手记:
感触——
高原上的春天,从未离开
离开白朗县时,记者想到一句话:
“一棵菜,三十年,一座城。”
诚然,从6座土坯棚到近两千座现代化温室,从“不肯种”到“抢着种”,从吃饱到吃好——这不仅是产业的蜕变,更是生命的绽放。
白朗县的百姓露出笑容,这笑声里有着山海情谊的回响。
如今,青椒肉丝的香味飘荡在海拔4500米的牧区,牧民的孩子笑着啃起西瓜,白朗香瓜、白朗辣椒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……
三十年风雨兼程,三十载倾情奉献。济南援藏以久久为功的定力、精准务实的举措,将“白朗蔬菜”打造成西藏产业援藏的响亮品牌,更将齐鲁大地的深情厚谊根植于雪域高原。这不仅是技术的输送、产业的培育,更是情感的浇灌、共同的成长。记者相信,站在新起点,济南援藏将继续与白朗人民携手同行,让高原的“春天”更加绚烂,让“泉朗情深”的故事续写新篇。
配资门户网址,股票在线开户正规平台,东莞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