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5年3月9日深夜至10日凌晨,美国对日本东京发动了一次极其毁灭性的空袭行动。这场被称为“会议室行动”的轰炸,以大量燃烧弹将东京东部地区化为一片焦土。高温甚至将附近的河水煮沸,跳入河中的人瞬间被烫死;无数平民被火焰吞噬,变成焦黑的尸体,散落在街头巷尾。那一夜的惨烈场景,成为战争史上最令人震惊和悲痛的记忆之一。
到了1945年初,太平洋战场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进入胶着状态。日本在过去几年中连连失利,先是丧失菲律宾,随后硫磺岛也失守,海上补给线被盟军严密封锁。美军通过“跳岛战术”逐步逼近日本本土,而东京作为日本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,自然成为盟军的重要打击目标。
美国军方计划,若能彻底摧毁东京的基础设施与工业生产能力,不仅会让日本的战争机器瘫痪,也会严重削弱民众对军政府的信心,打击日本的战斗意志。
展开剩余85%这次轰炸的主力是B-29超级堡垒轰炸机。这种轰炸机在当时被视为最先进的远程轰炸机,机身长达30米,翼展43米,配备四台强力发动机,时速超过400英里,最大航程超过5000公里。机组人员可以在加压舱内高空作业,机上的遥控炮塔提供了强有力的自卫能力。
自1942年首次试飞以来,美国军方便看中了B-29的战略潜力,称其为“空中巨兽”。正是依靠这种先进轰炸机,美军才能实现对日本本土的远程轰炸。
最初,美军尝试从中国成都基地出发对日本实施轰炸,代号“马特霍恩”行动。但成都离东京超过3000公里,B-29不得不携带大量燃料,导致携弹量受限,轰炸效果并不理想。直到1944年6月,美军在马里亚纳群岛战役中夺取塞班岛、提尼安岛和关岛,成功建立了新的空军基地。
马里亚纳群岛距离东京仅约2400公里,飞行时间大幅缩短。美军工程兵用钢板铺设跑道,确保B-29能安全起降,为随后的大规模轰炸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1944年11月24日,88架B-29首次从马里亚纳群岛出发,轰炸东京郊外的中岛飞机引擎厂。但由于高空气流剧烈,炸弹偏离目标严重,命中率极低。尽管日军防空炮火和高射机枪未能阻止B-29,但也给美军制造了一定麻烦。美军高层很快意识到高空轰炸效果有限,必须调整战术。
1945年1月,胆识过人的柯蒂斯·李梅少将接管第21轰炸机部队。他在欧洲战场积累了丰富经验,仔细研究东京城情后发现,这座城市主要是密集的木结构建筑,非常易燃。于是,李梅决定采用低空夜间火攻战术,投掷凝固汽油弹、镁燃烧弹和白磷弹。
为携带更多燃烧弹,他大胆拆除了B-29大部分防御武器,只保留尾部机枪。此举当时引起不少争议,但李梅坚信火攻能令日本难以招架。1945年2月25日,172架B-29对东京试行火攻,烧毁2.6平方公里城区,效果明显。
3月9日深夜,279架B-29从塞班岛和提尼安岛起飞,携带1665吨燃烧弹,直扑东京。这次“会议室行动”由李梅亲自指挥,轰炸机飞行高度在5000到9000英尺之间,既避开高空急流,又能精准投弹。
领航机先在地面投下燃烧弹,形成一个巨大的“X”形火光,指引后续部队方向。随后,B-29开始密集投弹,凝固汽油弹喷射出黏稠燃烧液体,镁燃烧弹释放高达3000度的高温,白磷弹触空气即燃,助长火势迅速蔓延。
东京东部的下町地区是主攻目标,这里人口稠密,房屋多为易燃木质结构,狭窄的街道缺乏防火措施。尽管日本战时加强防空,但面对低空火攻,防空炮和高射机枪无能为力,夜间战斗机拦截也成了空中杂音。当晚风速达每小时20至30英里,火势被狂风助燃,迅速失控。
这次轰炸用的燃烧弹种类多样且威力惊人。凝固汽油弹在地面喷洒黏稠燃烧液体,能粘附并燃烧一切;镁燃烧弹的温度足以融化金属;白磷弹触空气即燃,冒出剧毒烟雾。这些炸弹落在木屋上瞬间引发大火。不到半小时,下町被火海吞没。
无数火点在强风驱动下迅速合并,形成了可怕的火风暴。火风暴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,由高温与强风结合产生,温度高达1800度以上,能将玻璃和沥青熔化。火风暴吸尽氧气,卷起烈风如飓风般推动火势蔓延。木屋变成灰烬,街道沥青化为黏稠液体,空气中弥漫着焦糊味。火光映红夜空,浓烟遮蔽月光,仿佛世界末日降临。
隅田川穿过下町,是东京的重要河流。高温火风暴将河水煮沸,水面升腾蒸汽。许多人以为跳入河水能避火,但烫热的水瞬间夺去生命,尸体漂浮水面,部分已被烧焦。幸存者描述,河岸堆满烧黑的尸体,试图爬岸的人因高温倒地,再也没能起来。隅田川从救命河流变成了死亡之地。
街上的景象更为惨烈。高温瞬间烤焦人的皮肤,许多人未能逃出几步便被烧成焦炭。废墟清理时,尸体多保持最后姿势,有的蜷缩,有的似乎在奔跑,被高温凝固定格。部分家庭被困屋内,房屋被烧成废墟,只留下黑色残骸。清理者凭借烧毁的手表或纽扣辨认身份。
空袭持续数小时,烧毁41平方公里城区,约占东京面积四分之一。清晨大火熄灭后,只剩一片焦土。街头满是焦黑残骸,学校和剧院内堆满窒息而亡的尸体。统计显示,当夜死亡人数高达8万至10万,随后数日因烧伤和吸入有毒烟雾而死亡者继续增加,数十万人无家可归,成为流离失所的难民。东京的工业基础几乎被摧毁,小型工厂和作坊荡然无存。
幸存者的亲述更显惨烈。一位14岁女孩回忆,逃跑时看到一位母亲怀抱孩子,两人都被烧焦僵硬定格。她踩着灼热的地面,逆流而逃,才幸免于难。一名护士在临时避难所援助伤员,药品早已用尽,伤员的惨叫声和焦臭味令她多年难以忘怀。这些真实记录生动地描绘了那一夜的恐怖。
“会议室行动”是二战中最致命的非核空袭,破坏力超过德国德累斯顿轰炸,单次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后来的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。它证明了火攻的毁灭性威力,也引发了战争伦理的激烈争论。战后,有声音指责轰炸平民区可能构成战争罪,但至今未有定论。
3月9日的空袭仅是序幕。随后几个月,李梅指挥B-29继续轰炸日本其他城市。3月11日,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门户网址,股票在线开户正规平台,东莞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